别再瞎唠叨孩子了!过度唠叨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对孩子来说,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它既能够满足孩子的生理、情感和社会需求,还能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亲子关系是孩子构成自我认知的基础,也是影响未来关系网络的重要因素。
对家长来说,养育孩子也并非易事,不同的父母往往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来管束孩子,这些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唠叨孩子也是教育方式的一种。
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唠叨孩子,其常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对孩子不够信任;
认为孩子做错了;
希望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
担心孩子无法在未来与他人竞争;
内心负面情绪太多、压力太大,想通过“教育”孩子来发泄;
家长小时候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觉得孩子就应该被这样教育。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在遭遇频繁持续的抱怨或提醒时,往往内心会不安、紧张,对孩子来说,这种唠叨会对他们自信心带来负面影响。
唠叨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
自我效能感弱:自我效能感通常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事所作出的推测和判断。当一个孩子不断家长被提醒自己需要做什么时,他会更加依赖父母,自我效能感降低,最终导致孩子出现做事畏缩不前、容易情绪化、容易受干扰、容易被压力击溃等现象。
亲子关系变差:唠叨本质上是一种要求,而非请求,这可能会让孩子感受到压迫感,孩子也可能觉得父母没有尊重自己。长期持续的恶意唠叨会让亲子之间陷入一种单方面的权利关系中,从而逐渐摧毁亲子间的感情。
自卑:唠叨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他们,长期下来会导致孩子做事没有自信,感觉“做什么都是错的”。这种想法很容易影响到以后的所有人际关系,因为孩子会因为自卑而不断向他人索求认可。
心态消极:长期被唠叨的孩子可能会更容易关注负面的事物,这会导致他看待世界更加消极,也会影响他对自我形象的认知。
什么样的唠叨才“有益”?
有些心理学家将父母的唠叨分为三种类型:
1、信息型唠叨:主要起到提醒和引导作用,“你应该这么做。”
2、确认型唠叨:让孩子再检查一次,“你确定做好了吗?”
3、压迫型唠叨:通常表现为催促、责骂,甚至侮辱,“你怎么还没做完?”
学者认为,在频次不高、呼应积极的情况下,父母最好将唠叨限制在前两个类型,因为这两种类型的唠叨对孩子来说是有帮助的。如果过分使用第三类型的唠叨,不仅会让孩子无法忍受,还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
唠叨的“技巧”
综上可知,即使是家长的唠叨,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那么,父母该如何才能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唠叨呢?
1、面对面:唠叨之前,应保证孩子的注意力在父母身上,否则父母的话更容易被孩子当成耳旁风。
2、语气:一件事最好只说一次,而且语气应清晰、明了,不要一边抱怨/大喊大叫,一边对孩子说话。
3、用词:不同的用词会影响孩子对唠叨的接受程度,所以,请尽可能用平等、柔和的方式和孩子对话,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在命令自己”。
4、设置规矩:提前设置好规矩,让孩子知道做错事的后果,这种方法往往比唠叨更加有效,同时也能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和后果。当然,如果这个规矩对父母也有效,父母也应当严格遵守,否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针对了”。
过度的唠叨不仅毫无意义,还会给双方带来压力。当父母察觉自己的唠叨已经在伤害孩子的自尊与自信时,应及时改变这些行为,学习有效的沟通策略,建立一个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营造一个更健康的家庭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并将自己和父母的优良品质不断扩散、传承下去。
本文 K19康复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27.124.24.189:19999/?id=240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